从南京照相馆出发:三个追问撞响居安思危的警钟
河南省全民国防教育中心主任 侯封
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的镜头里,1937年的南京城在日军的屠刀下淌血。吉祥照相馆的木门被踹开时的闷响,胶片在暗房里显影时的微光,还有难民们蜷缩在角落的喘息——这哪里是一部电影?分明是用30万同胞的白骨堆成的警示牌:一个国家若守不住防线,每个家庭的门都会被轻易踹开,每个生命的尊严都会被碾碎成泥。今天重温这段历史,不是为了咀嚼伤痛,而是要让"有国需要防、有国谁来防、有国怎样防"这三个追问,像烧红的烙铁,烫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。
有国需要防:和平是带血的奢侈品,不是天生的权利
《南京照相馆》里,日军铁蹄踏碎南京城的那一刻,没人会问“为什么要防”。因为血淋淋的现实就在眼前:城破了,家没了,30万同胞成了刀下魂。这便是最痛的答案——国家是百姓的“伞”,国防是撑伞的“骨”,骨头软了,伞就塌了,暴雨只会浇透每一个人。
有人说,现在的太平日子过久了,"防"字太刺耳。可看看南海的浪涛里游弋的外国军舰,看看芯片禁令背后的科技围堵,看看分裂势力在暗处磨亮的刀——危险从不是消失了,只是换了件衣裳。《南京照相馆》里那些起初觉得"事不关己"的市民,直到炮弹炸穿屋顶才明白:没有国的屏障,家就是砧板上的肉。我们今天能安然坐在教室里读书、在工厂里做工、在公园里散步,不是因为运气好,而是因为边防战士在零下四十度的哨所里跺脚取暖,因为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熬红了眼,因为无数人在平凡岗位上攥紧了拳头。记住:和平从来不是免费的,它的价签,是前辈用命写的,是我们这代人必须接着扛的。
有国谁来防:没有局外人,你我都是防线的一块砖
《南京照相馆》里的小人物,是最痛的镜子。邮差阿昌最初为了活命,给日军送过信,可当他看见同胞被绑在电线杆上凌迟,那封日军的信在他手里烧成了灰——他用命换来的通行证,终究护不住任何人。老板老金原本只想保住照相馆的生意,可当他在暗房里看到胶片上日军的暴行,终于举起了用来裁照片的刀。这些普通人的转变告诉我们:国家的防线,从来不是军队单独垒起来的。战士守的是边关的界碑,百姓守的是心中的底线;军人握的是钢枪,我们握的是良知与责任。
在河南这片土地上,哪段历史不是"全民皆兵"的见证?抗日烽火里,太行山区的百姓用扁担给八路军送弹药,豫东的乡亲们把自家的门板卸下来搭浮桥。今天也是一样:农民种出的粮食,是国防的"粮草";工人造出的零件,是武器的"筋骨";学生们在课堂上读的书,是未来的"盾牌"。别以为国防离你很远,你填的每一份征兵报名表、守的每一条保密规定、讲给孩子听的每一个抗日故事,都是在为防线添砖。《南京照相馆》里那卷没被销毁的胶片,是用普通人的命护住的——今天,我们这代人的"胶片",就是不让历史重演的决心,谁都不能当逃兵。
有国怎样防:从骨髓里的警醒,到攥成拳头的力量
知道了"必须防",明白了"人人防",更要清楚"怎么防"。这不是喊口号,是要让国防意识像种子一样钻进土里,长出众志成城的森林。
让国防意识深下去,就得像《南京照相馆》那样,用真实的历史敲醒人。不能让“战争很远”的错觉麻痹神经,要把国防课搬进课堂、社区、企业,用纪念馆里的血衣、老兵口中的故事、电影里的镜头,让每个人都清楚:国防不是“别人的事”,而是“自家的门”,让年轻人明白:我们的课本里少一行字,侵略者就可能多一分嚣张。国防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课,是保命的课。
让国防动员快起来,就得平时练、急时用。就像电影里,百姓自发组成的“暗线”能快速传递情报,今天的我们更要清楚:一旦有事,谁该参军、谁该生产、谁该运输,不能等枪响了才慌手脚。河南作为人口大省、兵源大省,更要把动员机制练得像红旗渠的渠水一样,拧开水龙头就流得通、用得上。
让国防体系实起来,就得软硬兼修。硬的是飞机大炮、科技实力,软的是法规制度、民心士气。就像吉祥照相馆的墙再厚,也挡不住侵略者,但若有强大的军队、团结的民众、完善的预案,就能筑起比城墙更坚固的防线。
合上《南京照相馆》的胶片,秦淮河的水早已清澈,可我们不能忘了它曾映过多少冤魂。三个追问还在回响:有国必须防,因为家的根在国的土壤里;有国众人防,因为没人能独善其身;有国用心防,因为防线的根基,是每个中国人心头的"国"字。让我们把警钟撞得更响些,让每个河南人、每个中国人都攥紧拳头——这拳头里,是历史的重量,是未来的希望,更是"犯我中华者,虽远必诛"的决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