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军节里的沉思:没有钢铁长城,哪有万家灯火与课桌书香
河南省全民国防教育中心主任 侯封
当加沙的孩子在废墟中蜷缩,听着炮火计数恐惧;当中国的少年在课堂上朗笑,迎着晨光翻开课本——这两组画面在八一建军节这天碰撞,恰似历史与现实的对话:我们曾亲历山河破碎的痛楚,因而更懂,国防不是抽象的名词,而是托举所有幸福的基石。

一边是战火撕裂童年,一边是安宁滋养成长
加沙的童年,是被炮弹碎片划破的课本,是防空洞里过期的面包,是每10分钟就有1名同伴倒下的绝望。超过半数的孩子不知道"和平"的触感,他们的校园成了避难所,最奢侈的愿望不过是一夜无梦的安稳。所谓家庭,随时可能在空袭中化为灰烬;所谓未来,早已被硝烟熏成灰色。
而我们的孩子,书包里装着崭新的文具,课堂上有粉笔划过黑板的从容,操场上有奔跑跳跃的自由。他们不必计算下一顿饭的来源,不必在睡梦中被爆炸声惊醒,更不必在瓦砾中寻找亲人的踪迹。这份安宁,来自国防力量筑起的高墙——墙内是书桌与书香,墙外是我们不愿重蹈的苦难。
历史早已昭示:国防是底线,失守则万劫不复
百年前的中国,也曾有过相似的切肤之痛。抗战时期,校舍在炮火中坍塌,孩子们背着干粮逃难,"课堂"是山洞、是破庙,是随时可能中断的流亡之路。那时的中国,国防孱弱如纸,任人践踏,多少家庭妻离子散,多少少年沦为孤儿。
是无数先烈用血肉之躯补上国防的缺口,是一代代军人用忠诚与牺牲筑牢防线,才让"犯我中华者,虽远必诛"从誓言变为实力。如今的和平从不是天赐,而是核潜艇在深海静默守护,是歼-20在云端划出航迹,是边防战士在风雪中挺立成碑——这一切,只为让课堂的灯光永不熄灭,让家庭的笑语永不消散。
青少年当明:安宁是馈赠,更是要接力的责任
当我们的孩子抱怨作业繁重时,加沙的孩子正祈祷能有一张课桌;当我们规划周末的郊游时,加沙的家庭正为一勺清水发愁。这不是命运的分野,而是国防实力的刻度。
所以青少年更该懂得: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浸着前人的血汗,课本里的每个字都写着"来之不易"。珍惜当下,不是享受安逸,而是要接过守护安宁的接力棒——用知识武装头脑,用信念筑牢精神,明白"天下虽安,忘战必危",国防的根基,就扎在每个年轻人的心里。
国防是民族的血脉,断不得,更弱不得
加沙的硝烟与中国的晨光,本质是国防强弱写就的两种命运。国防不是冰冷的武器,而是父母深夜掖紧被角的踏实,是教室里粉笔落地的清脆,是三代人围坐餐桌的暖光——它是一个民族能挺直腰杆的底气,是能将"下一代"安然托举的力量。
八一建军节这天,仰望军旗,我们看见的不仅是钢枪与迷彩,更是一代代军人用生命签下的承诺:让后世子孙不必在废墟中捡拾希望。这份承诺告诉我们:国防若失守,所有幸福都会像沙堡般崩塌。让每个孩子在安宁中知敬畏、明担当,才是对"国防"二字最深刻的注解,对守护者最赤诚的致敬。